覺性

宏智居士講述

弟子妙化整理

「覺」,從廣義來講,世間的 一切現象都是覺,包括生物界,一切生命現象通通都是覺,不是單只有意識的人才稱為覺。佛法與世間的知性不盡相同,只要有生命現象,通通稱為「覺性」。只要是能動的因,都稱為覺。

從最小的生物--細菌到植物,都是菌類。菌類沒有「覺感」,是「物」本能覺,它是一種動因,所以是「適者生存,不適者滅亡」。但是它不會覺得適不適應,它不能自覺,也不能覺應如何適合生存,它是被動式的,不能開創。如溫度升高,假若它不能適合這個溫度,自然就滅亡。但有沒有全滅呢?細菌滅了,依舊有微物,還會再生。原來這個個體的小生命結束了,它依舊存在水裡或空氣中,遇到濕氣或空氣又合,但已不是原來的細菌,可能是 A1或A2細菌,它會隨著溫度而變異,SARS變異就是如此。從人的觀點看細菌,很難承認它有「覺」,因為它沒有抉擇的自性。

人有沒有細菌?一樣有。細胞都是細菌,所以人體就是個細菌組合起來的大細菌,它也有「本能」的不覺性,是被動的,不能完全主動。既是被動的,所以也是「適者生存,不適者滅亡」。「本能」是被動的,「非本能」是後天教育所成的。很多人就是很多細菌,如果缺乏教育,就構成「集體無意識」。像南京大屠殺,個體沒有辦法自主決定要不要死,完全是被動是地受外在環境的影響。

人及一切的生命,都活在大氣層中,只是本能式的生存,不能有「非本能性」的自主生存。沒有辦法抗拒,都是受外在環境的影響,沒有覺性(即自發性)。能有自發,就是有「心」靈,也就是佛法講的「識」(六識)。心靈才具備自發性的覺性,不講心的話,一切都是覺。所以佛陀講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是一念不能覺。一念不能覺就是「一念執著」,所以不能覺、不能證。佛法為什麼能超越世間?當然到目前為止,還是沒有共認佛陀說的法可以超越現代一切科學,只能承認佛陀是過去的歷史人物、偉大的哲思人物。孔子講「仁人」,蘇格拉底講「理性的國度」,阿拉、耶穌講「愛」,這些也是自發性覺的第一因,聖人之義可以讓人「覺」,不能讓樹木或低等動物「覺」。只有人具備耳朵、意識才能覺。現世說法,動、植物沒有辦法聽,所以沒有辦法覺。但不是絕對完全不能聞,沒有人敢講絕對不能,至少在相對之下,人類認為牠(它)們是聽不到的。聖人之義只能對人講,無法對狗或其他動、植物宣說,這就是「因緣」。

所謂「因緣不可思議」,因緣真的那麼不可思議嗎?如果完全不可思議,是沒得說的,是一般人很難想到這些義理,所以稱為「不可思議」。真理「真」在哪裡,通常是不被共知的,可能是一人或一小撮人才能得。講悉達多,不會讓人覺,只能說本生太子的故事,講釋迦牟尼佛、燃燈佛、拘留孫佛,就像光明一樣,很容易讓人記得,不會那麼複雜。比較複雜的都是因為對著眾生的習氣,所以複雜。眾生是不是真的很複雜?是很複雜,在複雜當中,要讓他們慢慢不複雜。「複雜」就是不能收攝,萬念齊放,念頭不能統一,六根不能收攝成一根。六根齊收齊放,無明當然現前。

 

其他動物雖然不具足六根,但不是只有一根,葉的正反面,能吸收與反吸收的都不一樣,能吸收的是葉的正面,反吸收的是葉的反面,葉的上面比較平滑、下面比較粗,一吸一放,「一吸一放」也是一種覺。不但自覺,也能覺他。「覺他」的是放出氧氣,吸收二氧化碳。二氧化碳對它是好的,氧是不好的,所以「吸」、「放」也是自覺。吸與放不但使它能自利,也能利他,樹木能吸收陽光,保持水土,這些都是非自主的本能。

動物的行為也都是本能的知覺,他們只會獵食比他們弱小的、或會生畏懼的動物,只是覺性不足,不能覺有、覺空,但不是沒有覺因或覺性。既有覺因、覺性,應該可以成就。是可以成就,必須覺因、覺性相續,才能成就。動物不會因為「覺」,停止獵食其他動物,改吃水果。或因獵食小動物,生悲憫心。只有人類才具備這些。人類初期也不具備這些心識,人也是動物,照樣吃肉。動物沒有了,也吃人肉。現在中國人吃食動物內臟的習慣,就是過去野蠻習性遺存下來的。覺性必須相續,自覺、覺他相續。常有「心」,常在法性,才能堅固相續,才能真覺,不會變異。

任何一切生命都是因緣,一個行者是什麼因緣?行者不能有因緣,如果有因緣,是在眾生中,怎麼能有覺性?怎能覺他、渡化眾生?要常常沒有自覺或覺他的「苦因」,所以要「明」,也就是大乘法所謂的「覺者」,「覺」就是「明」,而不是要覺悟,覺悟不是從「無明」當中覺,是從「明」當中「遍覺」。知見一立,無明就生。知見是小,小知見就是行者認為的覺性,但還沒有遍,所以是小因緣。小因緣是小乘,小乘也是「覺」。中乘、大乘一樣都是覺。分別大、小因緣,是從不同的因地因緣,產生覺性的大小來區分。

一切都要合因緣,不合因緣,一切都枉然。什麼是「正」因緣?一點一滴的建設,才是「正和合」因緣。什麼是「正」?在因緣中,就是「正」。不妄取、不妄想、不妄念,一就一,二就是二,這就是正因緣。這也就是覺性的般若智慧,說「空」的時後才是「有」,說空才能知該有或不該有,才能有工具,工具就是正念。知一個正念,就有一個正念的工具,達到正心、正行,正果。

所有的表相都是心的延伸,物體的表相就是心識的延伸。中國的維納斯--洛神,衣著飄逸,西方的維納斯,裸露肉體在海上漂。也許洛神長得並不比現在的林青霞漂亮,但她展現的是一種心意識合起來的美。心能帶物、連著物,物不能有心,物就是物,心很少。

「覺」不是有什麼東西要覺,「覺」是已經有一個「性」,有一個緣起,無所謂A的覺性或B的覺性。小乘才有一個個體要覺,大乘是有一個「因緣」要覺,不是一個個體能覺、所覺。所以「覺」不是用想的,「想」一定是透過眼睛、大腦神經,大腦神經是物質感官的記憶、排列。大腦有記憶,來自腦下腺、延腦的腺體,叫做松果腺。透過松果腺,大腦才能有作用。松果腺不足,大腦不能做細的思維,只能有物類的感通,物質的本能反應而已。燙會痛,敲膝蓋會動,都是本能反應,不是細思維。過去的人所知不多,不識字,雖然能說話,但語言只是共同性的反應,是本能,不是自覺的。

善根、求福報者不能了解這些現象,做好事、說好話,求得一人之福,未來入善路,不要墜入不好的因緣。求福報者不能開顯智慧,既不能開顯智慧,怎會沒有業?一樣隨業走。無明識別沒有掉落,一入中陰身,一切隨業走。固執在業識中,定業當然不能轉。法性因緣不生,必然在定業中。能轉的是非定業,「非定業」就是沒有固執的執著念。

外在的業,已經慢慢要形成定業的時候,行者都要知覺,不讓它成為定業,像化石一樣化不開。明白眾生這一念執著會累積,所以才講「空」、「有」,講中觀、唯識,講一切的因緣。

佛法不只是個語言相,而是要實際的行化,任何未經實踐的理論都不能稱為理論,能實踐的理論才能成立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是中觀的理論,這個理論要能被修行者實踐,這個理論才有用。工具要合因緣,不需要中觀的人,教他中觀是沒有意義的。在不同的條件,教他認識所需的工具,演練這些工具,才不會因為沒有這些工具,不懂得工具,不會使用工具,而進入原始的習慣。沒有知性的人就是沒有理論的概念,也就沒有辦法把理論化成為他所使用的工具,必然回到原始的本能。

了解因緣就是「明」一切因緣,不明一切因緣,不能解其道、知其然,更不能行其菩提因緣果報。這就是「覺性」。「覺性」二字,很簡單,但是背後的因緣緣起,可不是二個字就可以代表一切。「覺性」有各種萬法不同的「因」與「緣」,構成「覺性」這個現象,它也是一個概念,也是一個果名。「果」是一個現象,證得覺悟的果的名相、名句。未證的就是覺性的「因」--緣、緣緣、增上緣、無間緣。必須具備這四種因緣,才能到達「覺性」。要不然這些都只是概念而已,沒什麼意義。概念不能有作用,既沒有作用,不會觸發作用的「果」。

在修行當中,常在法性才能有覺的「因」、覺的「緣」,才能從覺因、覺緣中,從物本能收攝、凝聚。「物」不用特別改變,自然有凝聚力。這不是信與不信的問題,是一個正確的因緣道、因緣法。信不信不重要,「明」與「無明」才是重要的,信不信是個體,「明」與「暗」就不是個體的關係,是眾因緣的關係。

學菩薩道要離我、無我、知我、捨我,才有超然的覺性的「緣」而已,這只是概念以後產生的行為,是該有的現象,該有的能力。凡是物質的東西,不是不看重它,要明白它。明白善業、惡業(就是白業、黑業),「覺」的是「灰」業,「灰」是有點苦痛,所以要凝聚。用什麼凝聚?「心識」凝聚,灰才能漸漸淡,自然凝聚。才不會有外緣(無明意識)再進來,物質又增加了灰色,永遠都不能明。

沒有哪一個是「明」的,只有過去的諸佛、菩薩已證的,才是明的,能傳下光明性的,如經典,或行者、善知識、聖人、高僧、大德,能解空、說空、舉空、行空、證空。「空」就是因緣圓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