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明執著與法執著

 

宏智居士講述

弟子妙化整理

「無明執著」是無明,法執著也是無明。「無明執著」是世俗的,「法執著」是出世的。「執」是手拿著、意持著、身堅固著。「著」是連續、不斷。在家、出世、未成就者,一切皆如是。執著分大小、分因緣。從無明執著來看,生命是無明、沒有光明。一個生命落地,是無明、無知。

「知」是物種本能,不是真知。所有的生命,都有本能。幼小的孩子在地上玩耍,會吃自己的糞便,或將糞便抹在身上,這是物種本能。小孩內在產生飢餓的因素,沒有東西吃,他未必想吃,手、眼、耳、鼻、舌等無處安置的時候,就會產生本能的動作。這種本能與植物吸收陽光、接收地上的水分是一樣的。「吃」是物種本能,並不是因為飢餓。在無知(未開化)之前,他會在觸手能及的環境取物入口。娃兒不知道糞便是臭的,只知道這是從他出,跟自己有關係,所以不覺得臭,但他不會拿別人的糞便吃。這種無知有可能持續到孩童時期(十歲之前),直到依報環境的人(如父母、朋友、同學)告知他,才漸漸不取自己的穢物入口。

這些是「物」的無明,不是意識的無明,他還沒有確定的意識。「無明」需要經過知性(也可以說是佛法的「法性」)才能轉化。「知性」必然有法性,「法」就是「理」、就是「心源」,所以是從法性來。世俗是從「知性」來,知性是從他人告知。如果這個娃兒不受,什麼情形下不受?「無明」加上「執著」,「執」這是他身體的「物」,是「我」的延伸,所以不接受他人的告知,如果他要如此執著,就無法改變。

反觀很多的現象都是如此,這是「無明執著」,完全沒有法則、不受他人的告知、不能自省,所以他的生命現象是粗野的,但他不會知解這是粗野的現象,這種現象導致他不能善護自己的生命,但不見得會馬上消亡。因為吃了穢物,身體反而有抵抗力。有知性的人離開穢物,漸漸失去抵抗力,有些吃穢物的人可能比有知性的人更長壽,但這種現象不會是普遍的。

「無明」無所謂乾淨,也無所謂快樂,本能「生」、本能「亡」,魚從「水」生,因水而亡。娃兒像似無所謂垢淨,也無需知性,無需法性,沒有「人倫」、沒有「心」。「沒有」不是真的沒有,是「無知」,無從得知。

「法執著」也一樣,「法」就是「知性」,知性「受」才能知,不受不知。但「受」也是從「我」受,「我」也是「本能我」,從本能對外在因緣的認知作揀擇。揀擇之後,從「我」判定受與不受,這種心性,不是知性,這就是所謂的本性(本能之性)。從受多受少,產生對法的「明」與「不明」。「知」未必是「明」,它是「解」,從「解」才能明,不解不能明。

人類初期將小孩的啼哭或其他現象,歸於神冥的作用,如果孩子的現象與天的異象(如打雷、下雨)同時發生,就認為是天的懲罰。天有懲罰也有獎賞,原始人認為必須有可以與天感通的人,與天溝通,「巫師」的現象因此產生,這是「知」的現象,還不是「解」。「知」天降罪於人,不是別人告訴他,是他自己認為如此,然後多數人都認為是如此,所以一個部落的巫師就出現了。巫師就是這個部落稍稍能「解」的人。「巫」的意思就是「在不平穩中的現象起舞」,祈求天地和平、安止。

巫師以舞蹈或其他動作,鎮壓、平息異象,凡是有異象,巫師就扮演跳舞,口中喊著奇異的怪聲,用奇異的聲音與神溝通。異象會不會平息?隨著時間的消逝,異象自然平息,受瘟疫或病痛的人因此認為巫師奇異的舞歩與叫聲平息了天的異象,巫師由此得到族人的尊重。從歷次的經驗,巫師漸漸修正模糊的語音與舞步,逐漸統一語音與舞步,好像更為有效。又經由口耳傳承,傳給巫師的兒子。這種現象是「物種」(本能)的演進,不是文化的演進。經過這種演進,慢慢出現超越「巫」的解說的人,來解說這個演進法,才產生文明、文化。

這就是一種「法」執著,從「法」執著才慢慢精確,成為「法執」。「法執」就是要不斷地演進,「執」就是相續,較不變異地持續下去,讓它更精確、明確。從「法」的覺知,概括、囊括,達到統合,成為世俗的文明。

佛法的演進也是如此,從「無明執著」到「法」的執著,達到「無執」。「無執」就是「法性」、「佛法」。正覺者告知「正覺」,正覺是「執」,但不能說這是「執著」,能說「執」的必須「正執受」(正受),正確、堅固的受用。「正受」是佛法的,不是法性的,從佛法的「正受」,就無所謂概括或累進,它不是概括,也不是累進。

所以「正執著」沒有所謂「法執著」,如果法也有執著,便與世間的「知性執著」是一樣的。「法」也是從「知」來。所以正法不應執著,沒有所謂的「正執著」。能說「正執」的就是所謂的「明受」、俱生受、聞聲受,也就是「因明」、「因俱」、「因聞」而「正受」,才能稱為佛法。佛法是一切,是「一」,才可能有明行,如來的名號:明行足、善調御、善逝、世間解,這就是法則。佛法不是累進的,「不受」就沒有「因」,無「因」必然無「受」,有「因」才有「受」。誰來受?無我受、人者受,「我」與「人者」是分別,無明的時候,是「我執」來受,這樣不能受。「無人者」受,既是佛法,怎能用「人」來「受」?人是無明執著的,不能受,所以無我、無人者、無受者。

「我」、「人」、「壽者」都是世間相。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才能正受。無宣說者、也無受者。沒有「解」的人,很難了解。了不了解,都是知覺,與佛法不相關。沒有「明行」,就沒有辦法受。既無受,就不在此(佛法)因緣內,佛的名號--善調御大夫,不是調御自己,調御大夫的「大夫」,是一個出處,從世間來,所以稱為大夫,「善調御」只是一個「正因緣」。「世尊」、「無上尊」是真尊、真人中之王嗎?不要誤解,「世尊」、「無上尊」是一切無上,不是從「人」想。一切眾生(含有情、無情眾生)無上,不是「人」無上。人的「無上」是王、轉世輪王、皇帝、國王。

修學佛法的人,與無知、不正受的人無緣。「無緣」才能真慈,「有緣」就不是「慈」,是滋,滋潤而已,是攀纏。「無緣」才是「慈」,才能同體,「有緣」不同體。有緣只是「相知」,不會「悲」。「相知」是私的,一切有緣的,通通都是自私,大自私、小自私而已。大自私「不受」,小自私「小受」。修學菩薩道「受」什麼?正、大、寬、廣。凡是有緣的(無明之緣),都不是慈,必然從「己」出。從己出的必然生瞋恚心、慳吝心、嫉心,見不得他人好,這是很自然的。自私是自然天成,不是故意自私,不需學習,因為所有的物質充滿自私的激素,根本不需要學習。要學習善、不自私就比較難。所以「共」是需要學習的,從人與人接觸之後,產生自我行為的調整。

「一切皆是假」是「因緣說」,不是一切都是假。「一切都是真」也是「因緣說」,無所謂一切都是真。「真」、「假」是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環境,大依報因緣、小依報因緣而產生福慧漸次的因緣。一切世間相,有光明、有黑暗,不是黑暗故意障礙光明。有善必然有惡,是善惡互相牴觸嗎?也沒有。如果對善惡不能知解,就會像原始人類對光明與黑暗、善與惡作分別。分別之後固執己見,生「我執」,取「我見」,取「常見」。落在不善因緣,取「不善常性」的見,薰染惡性。福報較好的,父母、依報教之行善,常聞善就能入善因緣而得福報之果,這就是因緣法。

學菩薩道也是一樣。菩薩道是「明」,什麼「明」?就是「空」。「空」就是不執「無執之執」,就是「空」、「般若空」,稱為菩薩道。「無執之執」的「執」就是回到自然,自然無明的,所以無執。「無執」是空,回到「之執」是「有」,「有」是「有情」覺。所以菩薩道的義理就是「無執之執」,「之執」就是菩薩行,也是一個「因」,一切的因緣、佛法的法性因緣。

對無明的人,佛法只是個「相」,不明甚深義。「相」由「心」生,就從「相」行,「相行」是一個「相」的行為,而導致行為現象。信仰、膜拜、求願,這些都是宗教。宗教從「人」而有,既從「人」來,從什麼人來?從「正覺知」來。「正覺知」是「正因緣」產生的,就有所謂的菩薩道。「菩薩道」的名容易被誤解。菩薩道非是正覺知,菩薩不自稱菩薩,是他人對菩薩的稱謂。「他人」是屬何種因緣?無明眾生不呼菩薩,只有明菩薩心者(善因緣者)才呼菩薩一般信眾才呼菩薩比丘、比丘尼呼菩薩是對學法的在家眾通俗之敬,只是禮儀之稱而已,不是真稱頌。

在一個因緣裡,必然有稱謂,因「禮」而有稱謂,沒有禮不會有稱謂,沒有稱謂就沒有心。沒有心就是無知。非是光明與黑暗作對;善與惡作對,是因緣法。人臉上無毛,是進化之後自然無毛。毛會阻礙光合作用,常接受光明,自然無毛。如果在額頭與鼻孔之間長毛,會阻礙正受。能正受,才有光明性。所以頭髮自然長在不會阻礙正受的地方,而且能產生保護腦部的作用。有遮蔽是保護,不是見不得人。同理,識別遮障,也不能有光明,不會有智慧作用。

不受正法,必然產生遮障。不能正受,就像陰影一樣,跟隨著光明。光明永遠不會排斥陰影,因為光明不會有陰影的意識。一片沒有遮蔽物的大沙漠,不會有陰影,風平浪靜的大海,也不會有陰影。只有在遮障處,才會出現陰影。沒有遮障,就是平等性。一切的佛法,以「華藏海」譬喻佛的無邊智慧,不會以「山」譬喻,山一定有遮障。以「山」譬喻的,如「須彌山」,住著有疑惑的眾生,須彌山下住著牛鬼蛇神,中間是比較善良的人,最高天住著比較不善不惡(非想非非想)的人。

華藏海沒有「非想非非想」,一切諸佛菩薩,現集華藏海中。不能解華藏海的譬喻,就是有遮障。把華藏海視為神通、玄秘,反而障了佛光。「一大朵連花托著華藏海」,顧名思義,智慧海(華藏海)還是需要清靜蓮花托著它。「海」本身已經很清凈了,但華藏海底有一朵無量無邊的蓮花托著,是什麼道理?真有那麼大的花嗎?為什麼要托住呢?海中還是有法執。海中有生物,但是鹹的生物,污穢性較低。深海中的魚,比較沒有污穢。淡水中的魚,污穢甚深。海不是只有一條線,海裡面還有海底世界。「海」就像「出世法」的智慧,未達佛的智慧,沒有盡知、正等正覺,稱為「佛」的華藏世界,所以一切諸佛菩薩,盡在其中。這才是「光明性」。所以在華藏裡,無「無明」的宣說。

「知見立,即無明本」與「知見立無明本」有前後差別。說知見,是無知見。所以知見立知,「立知」才是無明本,「知見立知」才是「無明本」,「知見」無知,「無知」不是愚蠢的無知。不執「知見」才是「正知見」。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,一句也沒說。佛託須菩提說「般若」,須菩提說:「我不見能說般若的人,只見能善聞般若之心」,如此而已。說者無說,聽者才是真心的聽。

立知見就是立「對立」。立太陽,就立星星、月亮。這本是自然之道,但不是正知。為什麼有太陽就有月亮?直接照射地球不就好了,何需月亮?月亮好比間接的「知」,才能達到正確的知。月亮在晚上出來,讓無明的暗中有微光、正光,所以月亮反而被人所稱頌,成為精神的食糧。地球當然也為人所讚頌,但也會被人離棄、抱怨。地球好比自己的生命,月亮類似他人的慧性、善性,太陽好比佛的光明性。不作一切正解,必然墜入無明深淵。需要常常思維這些現象嗎?有正知,就能相續,不需特別思維這些法則。沒有正知,必然落入無明分別,惱害自己,惱害眾生。

「無明」與「明」,不是要去「分別」,而是要「知」。欲明菩薩道,需有正確的薰習、正確的心識。一切的無明,就像雲,無實,但也不是完全是空。雲有黑雲、白雲,但實體是空。人也是空,但「色見」是有,不以「色」見,是空。以「本」見,見「心」,雲是空。以「色」見,有白雲、黑雲,還有鑲著霞光的金色雲朵,這都不是「正見」。心無取見,金色的光明雲、白雲、黑雲,本體都是空,隨因緣而有差別。隨「因緣」而立白雲、黑雲、霞光之雲。既「立」就是作用,是「善性」作用,不是遮障作用。

「法」好比月亮、好比雲,雲會遮著月亮、太陽。是太陽能力小於烏雲嗎?月亮的潔光不及一兩片白雲?白雲不是近月亮,是近「無明知見」的心,才會遮障。要是近於太陽或月亮,怎麼還會有雲?託於無明遮障起白雲、黑雲。「身心託於豪素」就是如此。託「豪素」如託「豪光」,不託豪素就是「見晦」,身心執著,只見世間善惡。

佛滅度至今約二千五百年,佛不是「不見」了,是不能讓無明眾生常「執見」。佛可以見但不能「執」見,凡所有執皆不能見,「無執」才能見。佛距今才幾千年,怎會不在?鬼神都可以依附在人晦暗的意識幾千年,佛光怎會不見?只是眾生無明不能見,只見晦、冥靈。冥靈沒有實體,怎能得見?心中有,所以得見。沒有人一出生,就能見佛,都是到了兩三歲,「媽媽,那邊好像有鬼」。沒有「佛」的量,見不到佛。在「暗」中因緣,見的都是業障,都是自身過去所造之業。心無佛光,不能見佛。「唯心所現」不是一句模糊的話,這句話是要明、要行的。雖然未到正等覺,不能有正光明,但是要朝向光明,不要背著光明行無明行。

一切的因緣,「有相」或「無相」,「無相」的是佛法,有相的是佛心。「因緣」非有非無。「有心」才能合「外佛法」,才能有自性,智慧之性。無佛心,不能合外在的「法性」。法性本空,所以有佛心才能合著本空的佛性,才能有智慧的作用,沒有「佛心」就不能合「佛性」,一定是無明的作用。這是平常之理,無需思考,即可了解。非是智慧的,都有跡可尋,只有「智慧」是無跡可尋,隨因緣、隨心。

 一切的世間資糧,與行者無礙,因為「不取」,所以無礙。「不取」不是「斷離」,不接受世間資糧。雖在世間資糧「裡」,不特別求取世間資糧「果」。「求取」必落入私性,不求取是「無所求取」,必然隨因緣廣施眾生。學法者對一切世間資糧道,行使世間資糧,無求取心,所以沒有障礙。在求取過程中,或許沒有完全通暢,因為心未到究竟,所以有「明」的煩惱,不是「實」的煩惱。是「明」未盡、智慧未通暢,還有少許遮障。是「表」遮,不是「實」遮,只是心未光明,暫時有遮障,不是實遮。這樣就不會有善惡心,在「正」與「不正」作分別。

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所有的相,皆不應住。無明的人,無法承認「相」是虛妄,「皆虛妄」是明行道,明「因緣法」才能知一切相皆是虛妄。既然皆是虛妄,自然不見一切眾生,無佛、菩薩。一切非實、非不實。「非實」是「般若」義,「非不實」是從「緣起」來說,所以不能認為是「實」或「不實」。

常素食者,不會身體壯碩,化於內,是心強,不是身強。外化(食葷者),必須靠身動助長消化,青菜蔬果落地能自然氧化、腐化。肉類在土裡不會馬上自然腐化,它會生蛆、變異。肉類落地,必須靠外力讓它很快腐蝕,不然不但不會成為養分,反而會生毒。身也一樣,穢食,穢心。素食,因淨根所以能淨心,不需要太多的氧化(腐化)作用,自然消化。肉食者需要吃很多助長消化的化學物,酸的、鹹的,肚子像燒杯一樣。人會無明,必然是亂食,腦袋、口亂食,眼亂看、耳亂聽。所以學武術的很難吃素,吃素的大都打太極拳,吃葷者打南拳北腿,這些都是自然之理。

修行不可能聞了法就能光明,必須漸進。「漸」當然就需要「依循」,不依循不可能「漸」。既是「依」,一定依「外」、依「他」,「依他起性」,依「法」的他,是因緣和合,無所謂「他」。如果覺得有「他」,就是對立,還是不能正。不能「明他」是「正他」、是「和合」,就有對立,有「對立」必然分別,分別「見分」、「相分」,必然起「執」。所以「無明」與「明」,一樣都是「明」。學習菩薩道必須「正文字方塊:  依」,才能正知、正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