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總要

 

宏智居士 口述

弟子妙音抄撰

華嚴經,講諸佛的神通妙用。諸佛並不離眾生,諸佛的妙用原本亦是眾生的妙用;只是在眾生還不能自知的時候,因有許多障礙,所以無法神通妙用。華嚴經講的雖是諸佛神通妙用,卻也是比喻眾生世界裡的所有眾生。但是,佛的世界怎能比喻成眾生的世界呢?眾生有無邊的罪業,有的兇惡、有的殘缺不全、非男非女的,怎能與佛相比?

事實上,佛與眾生無二無別。華嚴經中的佛與眾生,就如天對地一樣,天上的星星有多少,地上的人就有多少。我們常說天上的大星殞落,地上便有某個偉人去世。天地本和合,如此,人才能知天地。佛與眾生本無別,但因有法,而有差別;一個勝義法(如在天)、一個世俗法(如在地)。

世俗之人只執在我、人、我法上,在我的存在的觀念裡打轉。其實這種存在只是非常狹隘的存在,並未大方廣用。因為只執在六根上面,因此私性較重,無法證得勝義諦。這些人不曉得「我的存在」也可以通達所有的眾生。所有眾生與自己相同,當自己有所妙用時,我們還以為只有自己能起妙用,他人不行;自己聰明,他人愚蠢。人有執性才會這樣。凡夫的一切,皆以自我為中心,此為眾生與佛最大的差別。

此經緣起

當佛悟睹明星,見性成佛後首講華嚴經,共七處九會;除了第一會、第九會外,其餘皆在天上所講。

第一會,於菩提道場說「世主妙莊嚴品」等。第二會,於色界天普光明殿中講「十信品」等。第三會在忉利天宮講「十住品」等。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講「十行品」等。第五會在兜率天宮講「十迴向品」等。第六會在他化天宮講「十地品」等。第七會在普光明殿講「十定品」等。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講「離世間品」。第九會在逝多林的給孤獨園講「入法界品」。

為何在天上講呢?因為當時的人們是無法信受的。經過七百年後,龍樹菩薩才入龍宮,閱覽諸大乘經,傳出了大不思議解脫經,而他自己也造大不思議論頌。傳說這是華嚴經出現之始,也是註釋華嚴經的開始,後來鳩摩羅什傳來中國的十住毘婆娑論就是此論的一部分。

過去,菩薩常將佛在天上講的經典,轉譯為論說,將其轉為人類所能了解的型式。有些經典也是由華嚴經再轉譯一次出來的。如思益大梵天王問法決疑經(禪宗「拈花微笑」的道理即在此經中,華嚴經的一小部分亦有提到。有些學者因為在佛經中找不到禪宗的紀錄,因此認為禪宗不是佛說的,以為是中國人自創的,甚至視禪宗為不可信。)。

釋經題

華嚴經全名為「大方廣佛華嚴經」。

․何謂「大」?所有的東西,看不盡,用眼耳鼻舌身無法測量,無方所、無盡界者為大。

․何謂「方」?是種方法、法則、規矩。

․何謂「廣」?代表視野大、遍十方、無邊無際。也表示佛的智慧功德無邊際。對眾生而言,只有具慈悲心、無量心,其心量才能廣大。

․何謂「佛」?心量無量無邊,智慧廣大。

․何謂「華」?嚴飾、裝飾。透過佛的教化,人也會是個莊嚴道場,否則只是浮華、華麗而已。那以何裝飾呢?以佛性、法性、以三十二相、莊嚴柔和相來裝飾。但因五濁惡世之人常起分別,如果沒有透過清淨戒律及法性,難有莊嚴相。有莊嚴相並不難,難在自己無法進入那又大又方又廣的境界。

如民初的慧明法師,到外參學三年回來後,大家看他外相和從前似乎有些不同(已有莊嚴相),便請方丈出來。方丈試探地問他,如何是大方廣?慧明言,若講廣中廣,那要一輩子;廣中量、量中廣也要一年半載……最後,講量中量,足足講了三個多鐘頭。為何講華嚴經可以講那麼久?因為華嚴經講諸佛世界與眾生的妙莊嚴,講二者智慧的差異;因為諸佛世界無量無邊,因為佛的智慧無量無邊,眾生也無量無邊,所以可以講那麼久。

․何謂「嚴」?是律儀、規矩、行持法則、非動盪不安的。代表著一種不動性。如佛的相貌莊嚴、舉止威儀,行住坐臥都有他嚴謹的地方,不會像一般人動盪不安。辟支佛也能化成佛的相,也可以變化成三十二相,但是就是沒有佛的穩定莊嚴,眼睛仍會動來動去,因為心識還沒有完全正的緣故。

․何謂「經」?凡是經藏,皆名經故。

有人說華嚴經是經王,也有人說法華經妙法蓮華經)是經王,究竟何者為是?其實各有不同。華嚴經好比人的頭,而法華經則是人的全身上下。全身重要還是頭重要?二者都很重要。華嚴經比喻成頭,代表具莊嚴相;人與人的第一印象,第一眼都是看頭,然後才往下看。在佛經中也是,經王代表頭,而其他般若部如金剛經心經也算是,因為在華嚴經中,都可找到與其相通的經句。法華經是人全身,當然也包含頭,因此也算經王,但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則不能算是經王。

判五教

隋朝的杜順初祖和天台智者大師一樣,智慧很高。當他接觸華嚴經時,將佛說的經典一一分類科判,經智儼、到賢首大師時,確立五教為:小乘教、大乘始教、大乘終教、大乘頓教、一乘圓教。

1.     小乘教:指阿含經佛說頻婆娑羅王經俱舍論等。唯知「人空」之理,尚不知「法空」之義,是二乘人所受之法。

2.     大乘始教:大乘開始的時候,屬漸教。其中尚分為「空始教」和「相始教」。「空始教」:指般若部的一部份及中論,所言緣生之法,各自無性,徹底唯空,執空的一面。「相始教」:指解深密經、瑜伽部、唯識等。分析宇宙萬有皆為識變。執識有,但其性相隔閡,不知真如隨緣。又主五性各別,不許一切眾生皆可成佛,因此還不究竟。

3.     大乘終教:是大乘漸教中的終極,是對根機成熟者所施之教法,教導大乘菩薩如何六度萬行而不入涅槃性。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乘起信論

4.     大乘頓教:把佛與眾生拉近,讓眾生很快便可悟入佛之知見。針對根性猛利,可超脫名相、離言求證之大根器者。直指當人現前一念,妄念不生,直下承擔此心是佛,不經次第位階。如維摩詰所說經即是。

5.     一乘圓教:如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等。教理行果,圓滿周備,事事無礙,重重無盡,主伴圓明具足,為究竟成佛、最高圓滿之門。

華嚴宗祖師為何判教?為的是讓眾生較易了解佛之知見、較易了解華嚴體性,否則不容易了解。這五教的發展過程也類似於修行人的經過。例如:修行人要悟入佛的體性,其實都是由小乘教、清淨道進入的。因為修行人很難在一接觸佛法時就完全清淨,一開始都是想斷煩惱、求解脫、才開始數呼吸、念佛號。這些現象,都屬小教階段。

大乘始教階段,當一個人慢慢具足法性,也具足無明性時,當無明一起,因為法的關係,開始更強烈地感覺到自我的存在、並開始起分別。進入法性無明,也會有類似「我執」、「人我相」出來。

大乘終教階段,知道煩惱是由自己不自知地製造出來的。無明由此出,智慧亦是從此流出。知道眾生因起了分別,造成只知名相而不知妙用;因此不起分別,不將自己的缺陷不足看那麼重,才不會只看到缺陷,而沒有看到那些沒有缺陷的地方,如此才能妙用。

大乘頓教階段,當剎那間確實知曉這一切的事物法則時,即為頓教階段。

一乘圓教階段,知曉正確的道理法則後,能確實地去行、去作用,到圓滿,即是「圓」。

四、「六相」圓融

為講法界緣起圓融無礙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事無礙、理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;為講法界一大緣起之全體性,而談六相(總、別、同、異、成、壞)。此即華嚴經「十地品」中的「六相說」。

1.     總相:人、事、物的全體是總相。如佛與眾生總相是同,都具足人身,只是佛相貌莊嚴、三十二相、八十形隨好,與眾生不同。

2.     別相:全體中的個別部分是別相。因業識、緣起條件不同,因此個別的業也不同。如人的形體總相雖同,可是因業識不同,所以每一個人個別的五官都長的不一樣。

3.     同相:人、事、物「整體之個別部分」皆由緣起,相同的緣起為同相。例如:諸佛的「海印三昧」與「地上菩薩」的普賢行願是相同的,其慈悲行願是相同的。

4.     異相:因時間空間的不同而產生的變異性。例如:在同一個空間中,人、事、物可能只因其置放的位置不同,其依報環境便不同,其意識也會不同。

5.     成相:各部分匯合而成此事物,則此事物成。

6.     壞相:各部分若不匯合,而只是各部分,則此事物便壞。

華嚴經中,我們可知華嚴甚深如來種,即阿賴耶識的種性,放諸山河大地,放諸人、事、物,皆是同的。例如:在華嚴經「成就品」中提及華藏世界中間是須彌山,旁邊四大部洲。中間周圍是一個海,海下面有一朵蓮花,因此,整個世界是由一朵很大的蓮花托著。而我們說人體世界中,也可找到人的須彌山、海、洲及蓮花;因為人身與三千大千世界是同的。為何能同?同在哪裡?能同是因為諸佛世界的成立,已包含有這三千大千世界種種成立的因。諸佛世界、三千大千世界、人體世界都有著相同的緣起。因此,佛與眾生同在「總相」,同在「緣起皆是性空」的同相。

因此,華嚴世界有這六相圓融,人亦有這六相圓融,而且兩個體系相通相連。例如人的生滅短短五十年,人的物體壞了,真壞了嗎?沒有!你轉而進入了華嚴世界的總、別、同裡,如果沒有修行,不知甚深法要,則是轉入華嚴的成、壞中,那也沒有消失、消滅掉啊!只是不在總、別、同裡,諸佛智慧就無法升起,無成就力,在世俗上還是浮浮沈沈。

人的生滅看來好像可憐,看見親人生老病死,好似世上少了一個人似的。其實這是不可能的。我們這個人身並不只是物質的組合,而是我們的意識,進入了「人」這個法則,因此長成人身。例如釋迦牟尼佛進入悉達多太子這個法則,而後成就。悉達多太子只是一個過境、導體而已,過後就不存在了。

所以,我們現在這個人身,也不是真的。「真的」是存在於法性裡面,沒有失去。物性材料會壞會死,但你不會就此滅掉,沒有滅當然就沒有生了。諸佛神通妙用是在「不生滅中的生滅」,而凡夫卻在生滅中又執生滅,因此落在十二因緣中取捨,怨憎會、愛別離……這些業識又將成為構成凡夫的材料。

前面既說不生不滅,那有什麼好修的?原來就清淨呀﹗但是你現在阿賴耶識的法性上有染垢、有雜質,所以你還在迷失的狀態中。聞法後才了解到這種凡夫的生滅過程,只是一種物性作用罷了,這種物性作用是不究竟的。就如身上的繭、死皮,掉了就掉了,你不會去追查這些細胞的來龍去脈。其實他們也沒有憑空消失,而是轉變為地上的養分養料,又被其他的世界所吸收。

華嚴在人身

華嚴經其實強調的是人的華嚴性,而不只是佛的華嚴。前面說華嚴如人的頭,人最重要的即腦意識,是人的王,能淨則是王;不淨,則是賊。所謂賊,是會到處流竄不定,不斷吸取外在人、事、物,並滅了自己的自性者為賊。意是最難控制的,但意也是最直接、最能接收所有外塵、外相,包括出世、入世,包括接收華嚴體性者。例如:如果心識穩定時,即使眼睛閉起來,還是可以感覺到他人的體型、相貌,甚至心事。

所以,修行後發六種神通,其實這都是在意上引發出的。當意專注達到忘我的境界時,這些意便開始啟發,能知外在事物的聲音、色法。因此,常有特異功能者以舌辨字、以耳辨字,其實不是舌頭耳朵知道,而是意知道,只是他經由舌頭、耳朵起作用罷了。如果我們能入甚深禪定,我們便能感知所有眾生的無明念頭。能知所有眾生的無明,也就能了解自己的無明以及事物的緣起。如此,在自己的法界性上,就不會有太多的煩惱性。意專一,直心能通法界。一時,便能讓諸毛孔所有的細胞,將諸佛的體性完全顯現。

我們一再強調,華嚴經雖講諸佛神通妙用,其實這些神通妙用在人的身上是相同的。因此,每個修行人都「應該」能有像華嚴世界的諸佛神通妙用一樣。所以,修行人應清楚地知道這一時,自己的五臟六腑、自己的意念正開始發生什麼樣的妙用?人身中,哪裡是所謂的華嚴海?華嚴經中蓮花托著華藏世界,你的蓮花是在哪裡?這裡不知道的話,便很難通達諸佛的神通妙用了。

人的輪迴

輪迴與否在於知與不知,不知法必定是輪迴的。如果連輪迴的因果都能清楚地知道,怎會走輪迴路呢?輪迴並非是宿命,只是沒有大智慧的話,一定會輪迴。

人在此世間短短幾十年,生滅之後,並不是就不存在了。只是,在華嚴世界中你個人的變異,實在是太渺小、太渺小的一個因了。如果不能按照智慧以一乘法悟入,如果不能承擔自己就是佛的話,那生滅之後,只會變成華嚴世界中的一個細胞,而且有可能還是別人的細胞。人在無明當中,根本無法有什麼智慧;人沒智慧便沒有特別的價值,只是大體系中的一個小細胞而已,影響力很小。無明、有障礙的細胞恰似手足上的繭、死皮罷了,你不會憐惜它。如果是手指、手足能發揮整個體系功用的,那你就會很珍惜了。

當你修行開始有法性時,雖未證悟,卻已和佛脫離不了關係了。佛已把你視為他的一部份。例如羅漢,佛雖斥其為焦芽敗種,卻也一直對他說法,講阿含、方廣……,一直不斷地想提升他,讓其證得無生法忍。

華嚴世界裡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人體亦同。你的一個細胞也等於你的一個全體;你全體的煩惱性,也等於你眾生(細胞)的一個體性。如果你已了解諸佛智慧法性、體性智時,你所有的細胞才可能成為「一」。任何經王,都會談即此,到最後都是圓教,都是一,都和佛等同。

一個修行人,修行到智慧具足的程度時,此時,你這個單體細胞一發揮功能,一延伸出來時,就能有佛的智慧。華嚴經中有所謂十種佛:正覺佛(無住見)、願佛(出身見)、業報佛(深信見)、住持佛(隨順見)、涅槃佛(深入見)、法界佛(普至見)、心佛(安住見)、三昧佛(無量無依見)、本性佛(明瞭見)、隨樂佛(普受見)。這些不是個別的名號,而是指心性體,當智慧轉變之後,這十佛即成。也就是說,當你成就之後(所有細胞全都具佛的智慧時),你的這些細胞,才不會落入輪迴裡面。要不輪迴,必須你所有細胞體系的阿賴耶識全部聚合為一,否則不可能不輪迴。

羅漢把自己所有的細胞固定不動,暫時不受後有,卻非永不輪迴。他只是如一粒冰凍起來的種子,所以說他焦芽敗種。他若要得無生法忍,還需要佛的智慧才能開發,變成大的種子—菩薩種。

我們的細胞亦如一個種子,當我們固執己見時,什麼也聽不進去了。分別念重便會一意孤行,無法圓融,正如羅漢般固執。你若說他固執,他也不承認,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固執在自己的一個觀念上。當你固執時,雖然是腦意識在固執,你的細胞卻也會跟著固執起來。即便你在睡覺,你腦意識所排斥的人如果來拍你,或光只是走過來,你全身的細胞還是會不自覺地抗拒。

在清醒時,很多事情自以為並不在意,自以為沒有關係;但在忘我或睡眠時,境卻不斷地出現。現什麼樣的境,就表示你有什麼樣的執著。就像黃梁一夢般,你的夢境就是你身上所有細胞的物性反應。如果一個人的業識為你所欣賞的話,閉上眼睛,你的身也可以感覺這是好的。另一個人的業力與你不合,你的身體也會自動地排斥,此所謂「感應道交」。

華嚴經中有所謂「重重帝網」,所有諸佛就如透明珠珠般串連,牽一髮動全身,所有的珠珠都會顫動、都亮起來。若是人的業識,則是一動念,意識立即反射到某一個不好的珠,並產生質波,整個帝網動了起來。雖然只是意念動,卻造成每個可以接受此質波的人、事、物將此質波接收又反射出去,造成波動不已。重重帝網正如人的心識現象般,此帝網也就是人身上的細胞。

過去法師在講華嚴經時,忽有穿青衣的童子獻上蓮花,隨即消失。此即說法震動到了天宮。因華嚴經已談及三千大千世界,當眾生能共同信受時,會產生六種震動。震動也表示原本無明的人,已接收、了解這個訊息了。講華嚴經,將此種好的妙音傳送出去,會產生好的質波出去,也會有好的質波回來。因此這些看似神通靈異的現象,其實是很自然的法則。其他如菩薩應化度眾、天龍八部、人非人等變現也是一樣,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地方。

如果你自己也能有這種法性的話,那福德因緣必然也具足。因為你的心識是慈悲攝受、且具足平穩,那福德是必然產生的。如果你具備的不是慈悲喜捨,而是意念分別,那就無法具足福德,只會慢慢破壞自己福報,減損自己的慧命。因此佛與眾生就差在眾生會在這一念上分別。

前面提到修行人開始有法性時,雖未成就卻已在成就裡面。可是你卻會被自己所障礙住。例如浪花將塵沙堆積在海岸邊,而深海中的水卻是乾淨不混濁的。人的六根就如岸邊,被不好的浮塵識所堆積。識本是智慧本,它永不生滅,但若太執著於六根上,識則會與六根配合,六識會納六塵進來,那就不具足清淨法則了,因此說它是浮塵。識不明、遇境時惑便生;識不清明、混濁,智慧當然也就無從顯現,無法神通妙用了。

因此,修行便是要讓物我合一,「色法」、「心法」合一。如此便能了解「法性」與「人輪迴的物性」是和合的,同時一起發生的。這樣你才不會一直執在六根及這個小我上面,如此便不會覺得有所缺失,你的「利他」也才能通達無礙,如菩薩般逐「地」上升。華嚴經中的「十地」,講的是菩薩的法位因,讓心安住在這十種次第地上,才能智慧無邊,將行願持續下去。「住」是依法性而住,這些住是種子、是將來成佛的因。眾生有阿賴耶識的緣起,有了這些因,才能與諸佛智慧連在一起,與華嚴世界共相和合。